專題報導
M Performance高性能車款

自從1899年創立以來,以緊緊相扣的四個銀色圓環為廠徽、象徵品牌生生不息的Audi,除了在1901年、創辦人之一的Dr. August Horch便推出了第一款量產汽車:Horch 4-5 PS Vis-à-Vis外,超過百年的漫長歷史當中,還曾經推出過Horch 303 Berlin搭載8缸引擎的豪華房車代表、Front UW全球首款前置引擎前輪驅動量產車、NSU RO 80轉子引擎房車等膾炙人口且重要的量產車;不但首開許多創舉,更奠定了Audi在車壇無可動搖的地位。

The first Horch:Audi品牌史上第一部汽車

當Dr. August Horch毅然於1899年離開Karl Benz所成立的Benz & Co. Rheinsiche Gasmotoren-Fabrik Mannheim 引擎工廠,並於Koelner (科隆) 成立A. Horch & Cie公司,開始著手研發自製車輛後,短短2年過去,1901年、Dr. August Horch不但打造了Audi第一款量產車:Horch 4-5 PS Vis-à-Vis,並以4~5匹馬力的輸出,在當時車輛多僅有2~3匹馬力的年代,證明了自己對機械結構的天分。

1901年、Dr. August Horch設計出第一款汽車:Horch 4-5 PS Vis-à-Vis,方向控制器位於中央,並以4~5匹馬力的輸出,在當時車輛僅有2~3匹馬力的年代,證明了自己對機械結構的天分。

1901年亮相的Horch 4-5 PS Vis-à-Vis,採開放式的車體設計與雙排式座椅規劃,控制方向的控制器位於中央,且設計了以蠟燭為光源的「車燈」,能在昏暗的天候下提供照明。

1902與1903年的The first Horch,車身設計已更接近現行車款,並換上了擁有20匹馬力的4缸引擎,是1910年代的性能車與豪華車的指標。

而且特別的是,Horch 4-5 PS Vis-à-Vis甫一推出不但便擁有4~5匹的最大馬力,且極速「高達」時速32公里,幾乎是當時一般車款的2倍;同年稍晚Dr. August Horch還替它升級為可輸出10匹馬力的雙缸引擎,且1902年換上了擁有20匹馬力的4缸引擎,是1910年代的性能車代表之一,並讓對手與車迷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Bernd Rosemeyer的紀錄至今仍僅有少數超跑能夠達成。

此外,對馬力與速度之追求從未休止的Audi,不僅所打造的第一款車The first Horch,便擁有時速32公里的極速表現,1937年Grand Prix賽季即將結束之際,Auto Union AG以一輛Type C賽車、搭配重新設計的空力造型流線車身,由傳奇車手Bernd Rosemeyer在德國著名的Autobahn無限速公路上,還跑出高達時速406.3公里的驚人成績,刷新當時一般公路的極速紀錄。

而且這個對速度的熱情與渴望,日後更驅使著Auto Union AG及Audi所生產的多款賽車,在各地Grand Prix賽車場、WRC (World Rally Champion) 世界越野錦標賽跑道、DTM (Deutsche Tourenwagen Masters) 德國房車錦標賽,以及最艱難的法國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事中,都寫下了非常輝煌的紀錄。

NSU RO 80:搭載轉子引擎的1967年世界風雲車

出身NSU的轉子引擎之父:Dr.Felix Wankel。

今天若談起轉子引擎,可能車迷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只有來自日本Mazda的RX系列,但發明轉子引擎的Dr.Felix Wankel,其實是出身於Audi的前身:NSU。並曾在1967至1977年間、量產了一款搭載雙轉子引擎的4門房車:NSU RO 80,且一推出便拿下歐洲當地1967年的「Car of the Year年度風雲車」大獎。

轉子引擎 (Rotary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、簡稱Rotary Engine),是四行程引擎的一種,發明於1959年時,因此又稱為Wankel引擎;與傳統往復式活塞引擎不同的是,轉子引擎的優勢在於轉子運轉一圈能產生出3次的動力行程,且同時捨去連桿和曲軸等機械結構,也減少引擎動力的損失。

1967年誕生的NSU RO 80,採用前置引擎、前輪驅動 (FF) 設定,引擎蓋下搭載了一具排氣量497cc×2的轉子引擎,可輸出115匹馬力,車重僅1,251公斤而已。

巧合地與第一輛Mazda轉子引擎跑車Cosmo Sport同為1967年誕生的NSU RO 80,採用的是Auto Union AG於1933年首創的前置引擎、前輪驅動 (FF) 設定,引擎蓋下搭載了一具排氣量497c.c. .×2的雙轉子引擎;雖然只有115匹的最大馬力,但由於轉子引擎天生體積小,且機件內部不需曲軸等零件、重量較輕,所以NSU RO 80的車重僅1,251公斤而已。

NSU RO 80的內裝設計相當符合當時高級車的形象與設計,採傳統細直徑三輻式方向盤與黑色系內裝搭配,燈號與儀表排列非常整齊,能提供良好的辨識度。

然而,RO 80後期的命運卻有點坎坷,因為早期的轉子引擎的耐用性無法合乎Audi的要求,較高的故障率更影響了這款車在市場上的口碑,儘管Audi後期已找出對策,卻無法喚回消費者的信任;於是在1969年、Audi與NSU正式合併後,RO 80的引擎就換成了由Ford所出品的Essex V4引擎,所以RO 80也是最後一款掛著NSU廠徽的車款,深具紀念意義,最後一共生產了37,398輛。

NSU RO 80除了是Audi第一款轉子引擎車型,也是最後一輛掛上NSU廠徽的車款,非常具有紀念意義,一共生產了37,398輛。

此外,除了是Audi第一款轉子引擎車型,NSU RO 80的身上其實還可見到許多劃時代的設計:不但搭載了當時只有頂級跑車或豪華房車才有的四輪碟式剎車系統,能夠節省製造成本與空間的前麥佛遜、後多連桿懸吊結構設計,如今更幾乎已成為現代車款的標準配置。而且RO 80並沒有離合器踏板的設計,換檔是透過壓下排檔桿頂端的按鈕來進行,可以說是現今序列式自手排變速箱的始祖。

Audi 100:1982年創下0.30的低風阻記錄

Audi 100其實就是現行A6車系的前身,第1代車型誕生於1968年、搭載原廠代號C1的底盤,共有4門房車與雙門轎跑車兩款車型,採前置引擎、前輪驅動 (FF) 設定,是Audi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款自主研發作品,總共生產了約80萬輛 (雙門車型則是打造了約3萬輛),讓Audi在戰後第一次嚐到成功的滋味。

Audi 100為現行A6車系的前身,第1代車型誕生於1968年,共有4門房車與下圖雙門轎跑車兩款車型,採前置引擎、前輪驅動設定,是Audi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款自主作品。

第2代Audi 100,發表於1976年、原廠底盤代號C2,同樣採前置引擎、前輪驅動 (FF) 設定,並有4門房車與5門旅行車共兩種規劃,並首度搭載全球第一具直列5缸引擎,擁有至少100匹的最大馬力,總生產量則是高達約90萬輛。

發表於1976年的第2代Audi 100,採前置引擎、前輪驅動設定,有4門房車與5門旅行車兩種規劃,擁有至少100匹的最大馬力。

至於1982年底、以1983年式車型推出之第3代Audi 100、原廠底盤代號C3,擁有4門房車與5門旅行車兩款車型,是Audi大力倡導之安全測試與空氣力學測試下的產物,不但擁有平滑的車身、窗框、輪弧等設計,且組裝紮實,並在當年創下了0.30Cd的低風阻記錄,較同型車減少了多達10%的空氣阻力,讓它獲得更好的油耗表現與車身靜肅性,徹底改變了汽車外型的設計,總生產數超過100萬輛。

1982年發表之第3代Audi 100,提供4門房車與5門旅行車兩款車型,擁有平滑的車身、窗框、輪弧等設計,曾創下了0.30Cd的低風阻記錄,較當年同型車減少了多達10%的空氣阻力,總生產量超過100萬輛。

此外,1986年、Audi再替第3代100車系裝上了著名的quattro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後,而且為了證明這套四輪傳動系統的實力,特別以一輛Audi 100 CS quattro,成功由底部爬上芬蘭一個總長78公尺、坡度37.5度的滑雪跳台,達成前所未見的創舉,也替日後A6車系 (2005年、一輛搭載quattro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的Audi A6 quattro也成功地完成了此項挑戰) 奠定了深植人心的基礎。

為了證明quattro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的實力,1986年、Audi特別以一輛100 CS quattro,成功爬上芬蘭一個滑雪跳台。

TT:1998年以TT Coupé Concept開發而來的雙座跑車

敢直接把概念車拿來量產的廠商並不多,但以「Vorsprung durch Technik (進化科技 定義未來)」自許的Audi就是有這種本事,而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車款,則是1998年發表的第1代Audi TT車系。

Audi於1995年IAA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上所推出TT Coupé Concept概念車、外型幾乎就和日後正式量產的車型相同,只有側窗與C柱稍有修改而以,其餘概念皆已完整保留。

當Audi於1995年IAA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上推出TT Coupé Concept概念車、同年日本東京車展上展出TTS Roadster Concept概念車時,車迷與全球媒體應該都沒想到三年後的1998年法國巴黎車展上,Audi居然只有稍微修正C柱前方的窗戶造型、就原封不動地將概念設計幻化成真,推出外型與內裝令人驚艷、動力及操控表現十分出色的第一代TT。

TT車系的命名、源自英國傳奇的TT (Tourist Trophy) 曼島車賽,搶眼的圓形線條與前衛的內裝設計,皆完整移植自1995年推出之TT Coupé Concept與TTS Roadster Concept概念車。

Audi TT的命名由來,源自英國傳奇的TT (Tourist Trophy) 曼島車賽,搶眼的造型設計及圓形的飽滿線條,完整地移植自1995年推出之TT Coupé Concept概念車;至於內裝設計上,第1代TT車系則是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所有TT Coupé Concept與TTS Roadster Concept概念車上的設計,並大量以黑色或褐色真皮與鋁合金搭配,並呼應著車身外觀之圓弧線條、於冷氣出風口、旋鈕等細節處大量採用「圓」的元素造型,由裡到外成功營造出前衛的科技感。

2006年推出的第2代TT車系,雖然車身外型線條較經典的初代車型修飾地更為銳利,但以「圓」為設計概念的精神,仍被忠實的保留了下來。

至於傳動系統方面,擁有TT Coupé與TT Roadster兩種車型的第1代TT車系,則是提供了前置引擎、前輪驅動 (FF) 設定與quattro智慧型恆時四輪驅動兩種選擇,搭配當時Audi旗下知名的1.8升直列4缸20V渦輪增壓引擎,或是3.2升V6心臟,不但能提供150至250匹馬力充沛的動力輸出,且能夠兼顧出色的駕駛樂趣;並已於2006年推出外型較銳利化、但概念充分保留的第2代TT車系,是Audi創廠百年來、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傳奇車款之一。

Audi RS5 Coupe 讓速度與美完美融合